Tag: 北京

  • 2025清明节–重游雍和宫

    2024年回国的时候,也去了雍和宫,那天赶上了农历七月初一,前往雍和宫的走道基本上人挤人,地铁都关掉了雍和宫那一站。时隔五年,雍和宫的香火更盛了。

    今年春假回国,尽管短短的5天时间,除去抵达和出发,在北京的时间也只有两天,但我还是带可可来雍和宫了。想带她看看中国的寺庙,看看这座北京城里香火最旺盛的寺庙。很多人在北京一辈子,也许可能都没有来过雍和宫,即使很早很早的地铁2号线,就有雍和宫那一站,如今地铁5号线也是直通这里。

    前去雍和宫的人还是很多,远比19年那会多,至少那会进门我不需要买票。参拜也不会需要排队燃香。19年的雍和宫是安静又充满生气的,前来的人是虔诚又有序的。现在的雍和宫,处处有种混乱的感觉,很多人参拜或许只是跟风而已。当然今年的雍和宫里老外的面孔又多了许多。

    去雍和宫不能只是为了门口领取一把香,然后一间殿堂一件殿堂的叩首磕头跪拜而已,不了解拜的什么神仙,不知道庭院里草木用具的意义,总会是一件憾事。所以这次带可可来,我用的是19年游记。当时记录的还很全,也正好和现在做个对比。

    粥锅、钟楼,各个殿堂其实都没有变,只不过现在不能走到很近的观看了。而且因为人太多,大多的时候真的是人挤人就被推到了前面。之前还有佛器展,现在也没有了。名胜古迹如果是人迹罕至,大多就变成了野地,得不到保护,而若是人太多,也没有了保护,变成了到此一游的拍照留念了。

    出了雍和宫,没有去国子监,人太多了,带着可可就坐一站地铁来到了北新桥。现在的北新桥如果是通过网络来查,已经是“美食网红一条街”了。有挺多家被标注需要打卡的店,像是红星前进牛奶厂、茶饼斋、吴裕泰、烤鱿鱼、炸鸡排、新侨三宝乐、烤肉串、还有什么来着。去年我妹带我来过一次,今年我也带可可来一次。当然几十年前我也不知道北京会有这么多网红美食。印象中,烤鱿鱼是在西单,新桥三宝乐也不在这里,但我小时候,我妈妈是给我买过他家的面包奶油卷的。既然来都来了,就让可可挑了一些吃的,然后再去旁边的簋街花家怡园吃个烤鸭,结束这次短暂的春假回京之旅。

  • 偷得浮生一日闲–从雍和宫到前门这天

    回北京的第一周,我基本一直在外面走,因为第二周会遇到五一四天的假日,北京的各个景点届时会人满为患,所以要提前走一走。

    今天的行程主要是我自己走,不用带娃,行程如下:雍和宫-孔庙-国子监-前门商业街-星巴克旗舰店-西单满记甜品-家。又是一万八千多步,不过真满足啊。

    临出门前,把壁下观里的雍和宫那期完完整整的听了一遍。一边听一边做笔记,节目全长大概1小时32分钟,我花了大概2.5个小时才将观看要点记录下来,导致出家门就晚了,进入到雍和宫的时候已经是中午11点。全程就按照笔记的行程走。从建筑的角度去看雍和宫。

    其实说来也好笑,其实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包括我自己,很多都没有去过雍和宫,明明在北京生活了那么多年,而且雍和宫离家也不算太远,地铁二号线直达,却偏偏没有去过,平日里也想不起来要去,白白错过了很多的机会。

    雍和宫是大清雍正皇帝登基前住的府邸,最开始是绿色琉璃瓦的顶子,是王府规制,待雍正驾崩后曾停灵在此,后乾隆用15天,将绿瓦换成黄瓦。雍和宫的藏语名《甘丹经掐林》。里面有不少真迹古物,包括乾隆时期刻的《喇嘛说》全文石碑,采用汉满蒙藏四种语言。

    雍和宫作为亲王府邸,在建筑规制上必然要低于故宫。例如故宫采用三门四柱九顶牌楼,雍和宫则是三门四柱七顶牌楼(上图)。

    整座雍和宫是7进院落(雍和宫官网介绍是5进,路书里讲的是7进),第二进是碾道。雍和门才是原来的。

    西侧的佛仓有2个。东边都在1900年被烧掉。

    雍和宫曾经宫改寺,就是广招僧人,主持蒙大于藏。

    第三进院落,一进昭泰门,左手有一高1.5米,直径2米,重8吨的粥锅,这是乾隆时期用来煮腊八粥的锅,是雍和宫原物。

    粥锅的对面有两口钟,有廊柱,半步出廊制,形成环廊。钟楼,是正德年间,明代,锦衣卫衣左所衣右所。以上都是进入雍和门就能看到的。

    进入天王殿,可以看景泰蓝武供,乾隆时期原物。香炉是鬼式香炉,紫檀延寿塔,须弥塔座是紫檀木雕刻,有小佛像,是第三世章嘉活佛过生日时,乾隆皇帝为他祝寿制作。

    两旁有四大天王守护,怒目而视。转到殿后方有个木雕韦驮,是乾隆时期原物。两边有唐卡,特别高,这个非常特别值得一看。里面是关公(一般是藏传佛教的神佛),是乾隆时期是首次将关公绣进唐卡,西藏后来也有了。雍和宫里有超多的唐卡,还有七世达赖送的唐卡。

    雍和宫是最开始多罗贝勒府。康熙三十七年(1698年)赐封其四皇子胤祯为贝勒,在康熙四十八年(1709年)胤禛又被封为和硕雍亲王,此间府邸就形成了雍亲王府。后面宫改寺后,整体规模只是稍微扩建。

    过了天王殿,会看到乾隆12年的香炉,碑亭南边。和御花园的乾隆10年香炉是一样。清廷造办处制作。

    雍和宫殿的东西配楼,在御碑亭的东西两侧,东殿是供奉祖师的地方为温度孙殿(密宗殿),西殿为擦尼特殿(讲经殿),现在是仓央嘉措佛学院(佛学院这个需要待确认,2025年重游未见此相关联系)

    雍和宫不仅仅是一座前朝皇帝宫殿,也不仅仅是一座藏传佛教的寺院,更是一座当时有着重要宗教与政治密切相联系长锁。

    进入四体碑亭,上刻有碑文《喇嘛说》,是乾隆五十七年御笔亲自撰写,以满、汉、蒙、藏四种文字雕刻于碑的四面,南面是满文,北面是汉文,东面是蒙文,西面是藏文。乾隆亲书“佛本无生,岂有转世“。而正是篇《喇嘛说》让部分藏传佛教僧人认为乾隆强加干预了他们的传承和传统,从此开始,显宗和密宗,汉藏学说分歧由此开始。

    也是在这一年,乾隆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实行金瓶掣签制,颁一金瓶于西藏拉萨,掣西藏地区转世活佛;颁一金瓶于雍和宫,掣蒙古、青海等地转世活佛。

    石碑下部是石制须弥座-上面是水槽,晃动无常的睡眠,-四大海-四大洲-古印度形象图-帝释天。不是原物。最早在法源寺门口,后搬到雍和宫。

    再深入进去就是雍和宫。黄琉璃瓦歇山顶,面阔七间,单翘重昂七踩斗拱前出廊,和玺彩画。前有月台,围以黄绿红琉璃砖花墙。明间上悬华带匾,四周雕龙,中刻满蒙藏汉四种文字“雍和宫”,乾隆皇帝对父皇表达崇敬思念,大雄宝殿里供奉三世佛:燃灯佛、释迦摩尼、弥勒佛。背屏是六拿句(藏传佛教)。供桌上的物供,是乾隆时期的景泰蓝原物,是顶制版。四周18罗汉是夹铸(空铸)工艺,叫蒙麻剥金,一层泥,一层麻,做好后,再用工具把里面的磨具敲掉。

    雍和宫两侧配殿是数学殿(时轮金刚殿,西边)和药王殿(东边),陈设是乾隆时期藏传佛教的造像。

    接下是永佑殿,是雍正皇帝的寝宫,也曾停灵于此长达一年。里面横三世佛:东方药师佛、西方阿弥陀佛(长寿佛状)、狮吼佛(格鲁派,信奉宗科巴大师),拜的人特别多。穿着法衣。前面是七珍八宝,须弥座是铜的,折角须弥座。白塔寺也是喇嘛庙,所有佛像都被毁了,除了塔院里的。唐卡,崇敬皇太后,甄嬛,西墙上,用自己的吉服座的绿洞母的像,目前是仿制品,2米高,1.5米宽。像对联的唐卡,是原物。新旧对比。

    雍和宫最主要的法轮殿(大经堂),正中是宗科巴,原是福晋生活的地方。建筑十分有特色,七开间,前5开间是抱厦,上面有5个暗楼,代表了五方佛。认为是金刚宝座塔的表现。也有认为是须弥山的五峰,还起到采光的作用。也被叫做唐古特式建筑(藏传佛教)。

    宗科巴大师像连佛座有6.2米,前面有景泰蓝制的大海灯,是长明灯,民国换过一次灯。五十年代,达赖曾来这里给毛泽东讲法。后面的佛是1745年波罗奈活佛送的高约1米的释迦摩尼的像。

    两边有壁画,会有一些唐卡(白洞母),坛城(沙画)。

    宗喀巴大师的反面是五百罗汉山(雍和宫三绝第一绝),宽5米,高5.3米,紫檀木雕。五百罗汉是用金银铜铁锡制作,目前剩下449尊。

    前面有个功德箱一样的东西,其实是乾隆皇帝的洗三盆,是原物。

    万福阁,先看左右两边。左边是戒台楼,右边是班禅楼。戒台楼里汉白玉栏杆做的。中间有个乾隆皇帝像。这是新布展的。旁边有个2层楼,是文殊菩萨的愤怒像,但是不开,里面还有欢喜佛和关公。班禅楼特别值得一看,目前是文物陈列,有法器、阿姐鼓、佛像等。用头盖骨做的骨,必须是未成年少女的头骨做的。

    班禅楼(南北向)出来后的右手,就是雍和宫木雕三绝的昭佛楼里,有金丝楠木做的佛龛,上面有99条龙,下面乾隆本朝的旃檀佛(zhan tan)。是崇庆皇太后念佛的佛堂。

    万福阁据说是从景山的万福阁里在乾隆十三年移过来的。据说是先有佛,再盖阁。万福阁里的佛像是七世达赖喇嘛(尼泊尔)送的,白檀木制作。26米,上18米,下8米。主要身体是木,其他披帛是用木头拼的。

    对联:㝎光澄月相,慧海涌潮音

    两边两个配楼,一个有转轮藏(永康阁),76年地震后就坏了。一个精巧的观音菩萨,有机关,莲花瓣打开后,观音缓缓升起。也坏了。从外面能看到。楼里面没能进去。

    附道行空

    乾隆皇帝说,信佛者求佛,但众生皆求福。若能上去,是能站四个人,是弥勒佛。头大身小。76年的时候,地震时倾斜,但余震消失后,自己归位

    万佛阁有个观音洞,现代人求子求婚姻。

    后面还有一进,东西传神楼。

    绥成阁,供奉的是老造像,白、绿洞母、龙树菩萨等。

    法轮殿两旁,西配殿,是清朝的八大菩萨。过了永禄殿,特别漂亮,宗教性不如客观和柔美。东配殿供奉的吉祥天女,愤怒像。有两个大熊,是乾隆小时候猎的。木制。

    后记:

    雍和宫免费赠香,就在第二进碾道尽头进入第三进前左右两侧。因为此,雍和宫的香火特别的旺。

    据说雍和宫还是比较灵的,我同学有每年来求事业的,这次来也看到不少人,都跪拜的特别虔诚,学生的模样也很多,估计都是面临毕业或考试来求事业的。这次我若不是之前有做一些功课,还真的觉得雍和宫除了香火旺,就看不出什么名堂来。所以这次带着建筑历史资料学习的心态来参半,感觉很不错,而且路上还能蹭一些旅行团的讲解。

    成人门票25,支持微信/支付宝扫码支付。

    内容主要摘抄自《路书》部分图片来自于雍和宫官网,以及周润年:北京雍和宫御制《喇嘛说》碑文校录考诠雍和宫- 清史百科

    =====================

    出了雍和宫,距离几百米的地方就是孔庙和国子监,也顺道去了,路过三元梅园,来一个奶酪,不甜,冰冰的,这个热天吃的正好。

    孔庙和国子监连着。我全程都是蹭导游,包括刻有殿试的人员名字的石碑(就是所谓的“金榜题名”)、除奸树、孔子的跪拜方式等等,还赶上了一场15分钟的儒家舞蹈,包括八佾舞。虽然感觉有点劣质,但是聊胜于无。

    到前门的时候,已经没有很多时间让我闲逛了,不过前门真的是了解北京老字号的好去处啊,特别是商业街,瑞蚨祥、六必居、张小泉、同仁堂,太多了,我在谢馥春买了香粉,之前有一个,但是找不到了,新买的是桂花香。还拍到了三庆园,八队的底角张云雷不在,但是还是要来啊。只不过我没想到广德楼竟然离三庆这么近!短短两天,我竟然意外找到了天桥、广德楼、三庆,三家德云社的门口。

    来前门还去了北京舫旗舰店,其实就是星巴克的Reserve,环境比西雅图的好太多了,人不多,饮料也好喝很多,不过好贵啊。两杯饮料花了我140多,太贵了啊!这家人少估计也和前门1-1号那家离的近有关,毕竟走路都不用3分钟就到了。

    总之,是暴走的一天!

  • 北京更换护照流程

    这几年虽然回国次数少,但是也耳闻现在办事速度提升的很快,效率更高,更便捷。这次回国正好遇到要更换护照,深有体会。

    先说以下在美国没有成功换护照的过程吧。订的4月19日的机票。在2月25日去中国大使馆驻旧金山总领馆的网页上申请预约护照更换(旅行证不用预约,护照办理必须预约,否则不予接待)。可是当网页上只能预约到最近的日期是3月26日。我先占了一个名额,说是如果要更换日期,可以取消。我算了一下护照处理时间,至少需要3周,约15个工作日。若是再等寄送回家,至少要一个月的时间,我担心会赶不上的回国的时间,就打算取消。结果网站是不能取消预约时间的,所以我之前看到的一个月的等待时间,没准有挺多是我这种情况。恰巧闺女也需要重新办理旅行证,某个早上,7点就要出家门,8点10分抵达,大使馆前面已经排起了蛇形队。虽然进馆后办理的速度算快,但是出大使馆的门也要11点多了。

    这个时候,我妈的护照在国内换好了,跟我说特别方便而且办理也只需要7个工作日,非常方便。于是我就决定回国办理了。恰逢赶上了5月1日放假四天,但是我仍然换照成功。

    回北京的第一个周一早上就去离家最近的出入境管理局,证件只需要携带就护照、身份证即可。

    8:49 

    进门需用身份证刷一下,就能进去。9点钟管理局正式营业,我前面排了10个人。门口的小厅有自助取照机,分为护照和港澳台通行证两个机器。

    办理厅前有这个活动流程表,按照这个做就很快

    9:18 办理结束。中国政府部门的效率杠杠滴。如果排除掉我照相排错队所浪费的等待时间,平均每个窗口只需要大概3分钟就搞定了。真的是非常快了。

    需要说明的是,外地户口需要提前预约,否则不能直接办理,可以当场办理当天的预约,不过要看当天的预约号码是否已经全都订完,如果没有,就可以当天办理了。北京户口不受限,随时过去,随时可以办理。我估计可能还是因为北京户口已经全市联网,所以什么都能查到吧。

    我是更换护照,在排队照相的时候,队伍旁边就有工作人员和复印机,可以直接将护照递给他们,免费复印,几秒钟就完成。复印和排队,两不耽误。

    具体办理时间是7个工作日,取证时门口的机器,24小时开放,所以只要在7个工作日后,凭收据条上的条码或是在机器上刷条码,就能随时领取更新后的护照的。

    如果是办理港澳台签注的,根本不用进大厅办理,直接就能在门口的机器上办理。

    机器越来越多的取代了人工,中国的提速,也是机器的大规模使用。

  • 2016望江南(一)

    一直打算趁着回国的时间安排一次短途旅行。选了很多地方,从日本到新加坡,从泰国到韩国,国内更是重庆、成都、敦煌、青海湖、鼓浪屿、大连、凤凰、桂林、周庄、杭州、苏州、上海迪士尼、东极岛等等,都看了一圈。天天晚上都在蚂蜂窝上泡着,我觉得我都快可以考旅游证了。不过也发现,国内有那么多好地方我还没有见识过,可惜呀。我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时间和金钱让我回国都走走。

    8月的江南最让人期待,满塘的莲叶、荷花,就不得不想起那句接天连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为了这句诗,我发现了一个地方,叫--南浔。

    南浔在浙江湖州,距离上海2.5个小时车程,苏州1.5小时车程,还连通嘉兴、杭州、无锡、南京、镇江等地,也是京杭大运河水路上一个重要的中转站,是江南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。地方虽然不大,依靠强大的交通网络,这里不乏商贾巨富,随处都是四象八牛这样富人豪绅宅子,也留给我今天一饱眼福的机会。不过南浔不像周庄、乌镇那么有名,这里的游人真的很少,特别是住在古镇里的游客,大概是因为住宿费比外面贵的原因吧。但是,如果不住在古镇,那会是非常遗憾的是事情。

    在出发前2天,买好了高铁票,去:北京——湖州,回:苏州——北京。住宿是提前一天预定,因为不是周末,古镇上热门的民宿价格还是能够接受的。

    下面说一下具体的行程:

    D1: 北京南站高铁-湖州高铁站,转101公交,票价¥8/人,一直做到地板城,途径34个车站,行车约1小时。下车打个电动小三轮,10元,拉到古镇门口。入住留荫庐,游览百间楼。

    留荫庐马蜂窝手机 apps预订¥260/晚。五星推荐。

    D2: 南浔游玩。门票网(100/人,60岁以上50/)上提前一天预定,可享受8折。游览线路:藏书楼-小莲庄-张石铭旧宅-刘氏梯号-张静江故居

    古镇出发——苏州,大巴。行车约1.5小时,下车坐公交到观前街入住悦盛精品酒店(携程团购,¥108/晚,周末加¥30,干净堪忧,地理位置绝佳)。

    D3: 留园、苏州博物馆、平江路

    D4: 苏州-北京

    最后说一句:一定要下载好高德地图、百度地图、蚂蜂窝这样的软件。出门做公交、走路就靠它们了。

     img_3307-1

  • 回国五天长3斤!

    这次回北京如果除去往返的那两天,就只呆了5天,连时差都没有倒好,就回美国了。每天吃饭都围绕一个主题:想吃+好吃的。

    Day 1: 永和豆浆的油条及热豆浆。早餐有套餐优惠,一份油条+热豆浆只要¥6。这在北京都算便宜的了。男生不够,女生吃的饱饱的。虽然不是很正宗,但却是北京人最初的早餐啊。想当初姥姥家楼下有个买油饼和油条的早餐摊点,看着小贩将一块油面团擀成薄皮,用刀划上两下,再抻一下面皮,两条细缝变成了2个洞洞,放到滚热的油锅里,瞬间就膨起来,浮在油面上,变得金黄,油饼就炸好了,捞出放倒一旁的铁丝网上控油,趁热吃,香脆可口,做煎饼了是需要用的,还有一种是糖油饼,很好吃。

    Day 2: 上次回国,姐姐请我吃了那家小馆,对那里的世宁土豆泥印象超级深。口感绵密的就不像是吃土豆,浇上一层红豆沙,连我这个对土豆泥向来无感的人,这次都主动点了一份。此外还要了红豆糕、豌豆黄,和八旗茄子。我都爱吃。等菜的时候,先来上一碗米酒奶酪,清甜爽滑,在干燥、拥堵的北京下午,吃上一口感觉特别舒服。

    Day 3: 妹妹请吃的“四世同堂”。高端大气的门店,主打老北京口味,店里的桌椅和餐具,也都独具北京特色,但是店中心的位置放个巨大的金色鸟笼,人坐在里面吃饭,感觉不伦不类。味道还是不错的,小吊梨汤,不是很甜,熬的像胶质都出来的银耳汤,我只喝了一杯,宝贝喝掉2杯还意犹未尽呢。这里也有豌豆黄,做成了麻将的样子,取名“捉五魁”,现在做生意,必须有创意才能被人记得住。大拌菜现在已经是北京人外出吃饭的必点菜了。糖饼味道也很好。(感觉自己真是乡下人了,进了城,啥都好,哈哈哈哈)

    IMG_2343

    Day 4: 终于吃到凉皮了!¥7一份原来觉得贵,但在美国团购一份还要$10呢,所以现在觉得好实惠啊。味道还是不错,可惜微辣还是让我不能接受,嘴里全是辣椒味了。晚上,我下厨给妹妹做的寿喜锅,可惜食材、调味都受限制,口感比在美国做的差些。但是妹妹从“晓寿司”买回来的两款花寿司味道是真不错!¥45一份,其实真的不算贵了。名字分别叫“紫鳗相约”和“都市情人”。我拍了照片,单也感觉不容易在家复制出来。

    IMG_2209

    Day 5: 明天就要出发回美国了,每次走之前就是去附近大商场下的美食街找家馆子随便吃点,这次又是金鼎轩,因为其他的实在不想吃。菜单变了,味道也不好吃。倒是刚开的奶盖奶茶味道还不错。18块一大杯,还能选择糖度,难怪生意那么好!

    虽然回来仅五天,但是也没有怎么在外面吃,家里人做菜太好吃了。回国那天,姥姥包的韭菜鲜虾馅饺子,走之前又吃了一顿酸菜馅,难怪就这5天,我体重长了3斤。口服也不是那么好享受的

  • 回到帝都(十三) 我发胖的罪魁祸首!

    注:所有照片均用iPhone 4S拍摄。

    之前说过不发回国后吃的照片了,但只是截止到上次回国,这次是个例外,因为以外事件再次回国,接着又被帝都的美食一通浇灌,好不容易减下来的几斤肉瞬间又给补回来了。外加这次回去短短两周时间,一直住在姥姥家,我又是从小吃姥姥做的菜长大的,及时严格控制再控制,姥姥知道我的死穴,变着法儿的做我爱吃的东西,我只好放开肚子吃,减肥的事情还是回美国再说吧。

    先是这涮羊肉,家里、下馆子加起来吃了四五顿,更可怕的是,曾经连续三天的午饭都是涮羊肉,这次可算是把我这几年没吃到的羊肉都给补回来了。外面咱不说,家里再简单也得摆上那么7、8样才能开涮。

    我最可爱得姥姥双手出镜

    看看这满桌子,荤的有羊肉、肥牛、蟹肉棒、大虾、罐头肉、血豆腐;素的有木耳、豆皮、金针菇、土豆粉丝、白豆腐、生菜,外加上两瓶饮料。蘸料是自己家调的,我几个姐妹是无辣不欢,所以小料是辣椒油多多的,我自己的是单独不放的。图片是第一次吃,以后两次还有百叶、糖蒜、土豆片、魔芋丝、火锅面什么的,太多了,记不清了。

    下面这张照片是姐妹几个第一次在姥姥家聚会晚餐,大姨制作全部菜肴。上次虽然回去两个月,但是我没住姥姥家,再加上出去旅行和自己的事情,竟然和大姐没见到面,所以这次我回来,所有人特地都在这天回姥姥家吃完饭。这一桌,按照二姐的说法:满足了所有人的需求。

    有:熬白菜、辣子鸡丁、不辣鸡丁、炒茭白、炒茄子、辣白菜和熟食。

    不辣鸡丁和炒茄子是我的,尤其是茄子,我是永远都做不出姥姥亲手烹制的味道,所以临走前姥姥又特地给我做了一回。辣子鸡丁是姥姥的招牌菜,无人能敌,不过我吃不辣的。熬白菜这个也不用说,曾经和姥姥两个人在家每天中午晚上就吃熬白菜,连续吃了一个月!最关键的是,还没吃腻!

    好吃不过饺子。回家最爱吃姥姥包的韭菜鸡蛋馅儿的,这次还有芹菜的,那天晚上吃多了。

    又是家宴,下图实临走前姥姥的聚会,姥姥特地做了炖肘子,姐姐妹妹就给吃光了!小舅每周回来一定要吃鱼,这周改成了清蒸,两条鱼都吃光了。心里美拌的凉菜,那叫一个好吃,过年也就是这些菜了。

    回来免不了下馆子,上次回国虽然吃的开心,但总会有错漏的。这次能补上的我就全给补上。

    首先就是西单77th街地下一层天府豆花庄的鸡丝凉面。我从6块钱开始吃,到现在都涨到14了,特地带了某人一起去,可是他觉得一般,不是西城的孩子,无法理解。

    这是吉野家新推出的温泉牛肉饭,味道真一般,虽然只是招牌牛肉饭放了颗温泉蛋,但是温泉蛋真的不是这样吃的,这样既糟蹋了鸡蛋又恶心了牛肉饭,吉野家这几年推出的新品都被我吐槽过。

    接下里不得不说说日昌,因为我差点去了两次。9月份那次,妹妹就老想着请我吃日昌,可是两个人一直没能乔好时间,这次本来姐姐也说要吃日昌的,最后先和蜜们吃了一顿,瞬时打消再来的念头。

    我在网上没做什么功课,就瞄了一眼大众点评,记住了什么锡纸包鸡翅是推荐的,剩下的就是看哪个顺眼就点哪个,蜜说她吃过两回,剩下的就让他做主了。其实现在我都几乎忘了吃过什么了,照片拍的也不全,可见这家馆子并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好印象,亏我还在寒风中等了40分钟的位。

    有锡纸包鸡翅、避风塘虾、水果捞、榴莲酥、港式奶茶,还有牛肉煲仔饭和咖喱鸡煲仔饭,我觉得避风塘虾还凑活,不过自己也能做,改天在家试试。我觉得日昌有些名过其实,价格倒是还算便宜,三个人大概200块人民币左右。不过等位吃这个,下次我实坚决不干了。

    姐姐妹妹多,轮番吃就能吃上好几顿,找个周末,三个人跑去西单蕉叶,这一顿400出头,比起日昌,那可是贵了一番!

    我挺爱吃泰菜的,自己还在家做过菠萝饭,很高兴的说,自己做的味道不比蕉叶差。(这里的菠萝饭还放了椰浆,这个我得记住。)

    吃泰菜必须来份东荫功汤和绿咖喱,他家的咖喱菜式太少了,最后点了个海鲜咖喱,味道不错。蛤蜊沙拉也挺爽口,妹妹点牛蛙也很好吃。

    一个姐妹聚会结束,另一个姐妹聚会开始。大家都生活在西边,于是晚餐又定在了西单Mr. Pizza。

    这家的Mojoto极其极其难喝,服务员一端上来我的心就瓦凉瓦凉的了,样子就不对,简直就是一杯香精+色素直接兑水。点的金牌土豆披萨也没印象中好吃,后来被某人嫉妒+鄙视的吐槽说我们点错披萨了。好吧,那晚我们吃了很多土豆泥,我不胖谁胖?

    每次临走的最后一顿晚餐都是和妈妈吃的,不过这两次离的实在太近,我都不知道自己想吃什么了,最后去的鼎泰丰,老贵了的包子还要10%的手续费,唉,也是开在新光天地,不贵也得贵了。

    第一次吃鼎泰丰,点了他家最贵得两种包子,黑松露和蟹粉两款。最后证明,最贵得不一定好吃,我爱吃蟹粉的。

    回北京就要被美食淹没,还去了西单的渝信,又在全聚德吃了顿烤鸭,在爷爷家吃了松鼠鱼。现在让我再想吃什么,估计就是来一碗鸡丝凉面,清清肠胃。

    最后来一杯星巴克的拿铁吧,西单中友那家做的是目前喝过做的最好的了。

  • 回到帝都(十二)打卤面

    这次回到帝都,一直住在姥姥家。我是从小在姥姥家长大的,直到大学毕业,工作之前一直住在这里。姥姥做的饭菜就是我从小到大的口味。虽然近些年回来的少了,但是每次回来姥姥还是给我做我最爱吃的食物,像是什么烧茄子、熬白菜,韭菜鸡蛋馅儿的饺子,还有我最爱的西红柿打卤面。

    小时候姐妹几个的吃面条还是无量,不吃个肚歪不结束。每年的生日也一定要吃姥姥做的长寿面才可以。这天早上,姥姥就向我通告了中午给我做打卤面,我迅速将这个消息通过微信告诉了在上海出差的姐姐,姐姐迅速回复说,周六她回来也要吃一样的,我表示会告诉姥姥,至于吃不吃得上,看缘分了,哈哈。

    这次为了好好像姥姥学习,争取回到美国自己也能做出熟悉的味道,所以将所有操作步骤都拍了下来。

    材料:黑木耳、鲜香菇、后臀尖(肥中带瘦)、西红柿、鸡蛋、葱、姜、黄花菜(这里没有,但放点更好吃)、葱姜末

    调料:花椒面、酱油、盐、水、淀粉水

    做法:

    1. 葱姜切末,后臀尖切约1平方厘米面积的薄片(图中的量是因为还有炸酱的肉,所以分成了两摞),黑木耳泡发后撕碎,香菇、西红柿切小块,鸡蛋打散。

    2. 锅内放油,6成热时放入肉片,不停翻炒,微微变色时放入葱姜末,花椒面继续翻炒,再接着放木耳、香菇块,因为这两样不容易熟,所以多炒几下,直到半熟时放西红柿碎,炒约2分钟,所有食材拌匀。

    3. 锅内加一碗水,放酱油和盐调味,盖上锅盖,稍微焖一下,约3分钟左右,西红柿变的软烂,香菇木耳已熟,并且入味。

    4.放淀粉水(约15ml, 1 table spoon)拌匀,最后放入蛋液,慢慢沿着锅边倒入。待蛋花成型即可。

    这次总算纪录下来了。姥姥还有不少拿手菜,像辣子鸡丁,不过我对肉类好像不敏感,学过一次,不太像姥姥做的,也就不怎么做了。

  • 回到帝都(十) 在家吃饭

    我发誓,这是回北京的文章里最后一篇关于美食的了。回国这两个月赶上天气不错,吃的不错,心情也一直很High,外加上跑到哪里都带着iPhone和我爸的无敌兔,所以照片真是拍了不少。回顾一看才知道,自己这两个月真是口福气大大的有!

    两个月没下过厨房,没动过刀,尤其是后来,妈妈每天早上起床后就给我做好午饭,那种感觉,真是。。。不能详述,有妈的孩子是个宝!

    咖喱鸡饭

    西红丝炒鸡蛋

    土豆焖豆角

    西红柿炒鸡蛋+ 烤肉串

    黄瓜+杏鲍菇+大虾

    青椒炒茄子

    土豆焖豆角+酱豆腐猪肚

    清蒸螃蟹

    早餐:豆浆+油条

    很腐败的早晨:海参小米粥+牛肉馅包子

    美国貌似不吃这玩意。。。感觉补过头了

    给自己做的水果下午茶:石榴、火龙果、杨桃

  • 回到帝都(九) 零食

    北京下了雪,就在我回到美国3天后,唉,又没有赶上。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组照片,拍的是雪后的故宫,真美啊,宁静、庄严、肃穆。本来这次回国还要计划去趟恭王府的,可一想到,现在既赏不到夏天的荷花,也观不了冬日的雪景,于是放弃了,就差这么几天,就能又勾划掉一条我的回国计划行程。

    在整理照片的时候,发现电脑里还有不少没发布的,大多都是吃的,这次回国真的是一饱口福,体重我已经没再管了,反正回到美国还能瘦下来。

    隆福寺:羊杂汤、豌豆黄

    隆福寺:各种烤虫

    美国只有巨难吃的苹果派,我还是喜欢菠萝派多一点

    妹妹请我吃哈根达斯,这么两杯将近¥180。唉,天朝的物价啊。不过味道还行。

    零食大汇总:除了大大泡泡糖,剩下的基本上就是回国一定会补货的。和路雪的草莓可爱多、百醇抹茶夹心棒和喜乐。

    再给喜乐来一张。

    梦里寻它千百度,驀然抬头,那瓶就在门口小卖部!味道没变,¥2.5一瓶,仗着是我们同年的记忆吗?学学可口可乐这么多年不涨价好不好?

    北冰洋配吉野家的鸡肉饭,自认为是很搭也很奢侈的一顿午饭

    其实我还吃了不少,只不过有的没有及时记录下来。譬如去永和大王买了根油条,吃完只需5分钟,等待就要10分钟;姥姥家楼下的煎饼果子,涨到¥4了,味道还是不错;工大食堂的凉皮也很好,吃了好几顿当晚饭,就卖到到9月份,而且每天中午就卖光了。大概还有,记不得了。